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 丝路文明融合的结晶(博物视界)

丝路文明融合的结晶(博物视界)

2025-07-19 11:21:14 [时尚] 来源:晴颜素舍站

驼铃古道丝绸路,丝路胡马犹闻唐汉风。文明物视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洲、融合欧洲和非洲的晶博界古文明联合在一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丝路开展。河南安阳隋代麴庆夫妻合葬墓出土石棺床,文明物视便是融合1000多年前丝路文明沟通的重要实证。

石棺床是晶博界北朝至隋唐时期盛行在北方区域的一种特别墓葬用具。麹庆墓石棺床出土于2020年,丝路由汉白玉和青石制成,文明物视长约2.2米、融合宽约1.2米、晶博界座高约0.5米。丝路该石棺由前挡、文明物视后挡、融合东西侧挡、床面石板及围屏等部件组成,各部分均雕琢精巧图画。尽管贴金和彩绘掉落严峻,但观其形制特征与雕琢图画,仍能感触千百年前的汉风胡韵。

丝路文明融合的结晶(博物视界)

石棺床前挡的雕琢为透雕和浅浮雕相结合,雕琢精巧、绘声绘色的图画呈现祆教与释教艺术交融的特征。正面两处壸门内各雕琢一瑞兽,两瑞兽头向中心,身躯肥硕,颅顶硕大,双目圆鼓,阔口獠牙,肩部装修浮雕云状翼,背部有浮雕的卷云状鬃毛装修,腿部较短且粗大健壮,尾巴细长,从形体特征来看不同于传统的华夏瑞兽风格,更挨近西域粟特风格。

丝路文明融合的结晶(博物视界)

壸门之上刻有8个神王造型伎乐人物,他们或骑马、骑羊、骑凤鸟,或坐蒲团,手持横笛、胡琴、筚篥、琵琶、胡笙等乐器。伎乐神王均头戴宝冠,两边穗带飘飞,头后有头光,颈戴项链,双腕和双踝各有钏环,裸身赤足,身躯和双臂有帔带盘绕飘飞,腰部系宽巾,坐姿随性、表情专心,高挺的鼻梁和宽广的双目表现出其时胡人独有的特征。

丝路文明融合的结晶(博物视界)

与前挡雕琢图画不同,侧挡和后挡的图画主体为莲花、流云、凤鸟等汉文明元素。围屏上则描写了墓主人出行、宴乐、闻道、操琴等日常日子场景,配以亭台楼阁、水榭花园等修建。如东侧屏中心一幅画面,左边坐一老者,头扎两髻,面部皱纹细密,双眼眼尾“八”字下垂,留长须,身穿褶衣宽裙,腰系带,盘坐方垫上,腿间横置一古琴,左手按压,右手弹拨。右侧有一女子,该女子梳发于顶,戴一头冠,上身穿右衽广袖长襦,下身穿裙,左臂搭膝,右臂抬起,伸出食指指向老者,似在与老者商讨琴技。这些描写图画,不管人物服饰仍是修建风格,都已具有汉文明特征。

石棺床的形制特征与雕琢图画,表现着粟特文明与汉文明的交融,随之一起出土的还有日用瓷器、瓷俑、石俑等共270余件。其间,侍女俑面庞丰腴、衣袂翩跹;胡人俑则高鼻深目、身着戎装。这些西域风格稠密、华夏气味明显的文物,表现着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文明的广泛沟通。

从石棺床同出的墓志可知,墓主麴庆为陇西北平人,曾经在北齐的平阳王府做过参军事,后来又升官为王府司马和振威将军。麴庆夫人韩氏为昌黎夏城人,祖上曾为领民酋长(北魏时草原上的部落领袖)。陇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民族稠浊、宗教繁复。麴庆可以在华夏为官,并娶韩氏为妻,当是东西文明充沛沟通交融的效果。

依据官职估测,麴庆的祖父很可能便是麴氏高昌国的开国君主麴嘉。高昌国坐落今日的吐鲁番盆地一带,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树立的当地政权,历史上曾阅历阚氏、张氏、马氏和麴氏4个不同的控制时期。公元6世纪初,麴嘉树立麴氏高昌政权。尔后,来自中亚的粟特人不断迁入高昌,多从事商业活动,逐步成为当地重要的移民集体。其时的高昌除归附华夏王朝外,还曾先后依附于北方的高车、柔然和突厥等强壮部族,吸纳了来自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呈现了“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的现象。此外,高昌处在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地,来往商旅川流不息,华夏、西域的民族文明和宗教信仰在此彼此交融,效果了高昌以儒立国,推重释教又盛行祆教,兼信其他宗教的文明相貌。

麴庆夫妻合葬墓出土的石棺床,其图画内容生动展示了其时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沟通与交融。这一发现表现了我国自古以来有容乃大、和合至上、与邻为友的优良传统,也印证了古丝绸之路在推进不同区域、民族与文明沟通方面的重要枢纽效果。一起,这一考古效果也标明,公元4至6世纪的邺城及安阳区域不仅是东西方交汇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明中心,也是丝绸之路东方重要的起点之一。由此动身,邺城及安阳走向国际,国际也由此走进我国。

(作者单位: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阳博物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4日 17 版)。

(责任编辑:娱乐)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