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武昌古城: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武昌古城: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2025-07-19 16:49:37 [焦点] 来源:晴颜素舍站

【编者按】。活起来

长江日报《城市进化论》第二季“从‘新’看武汉”和您碰头了。武昌在新一轮科技革新和工业革新布景下,古城这一季,火起咱们将持续深化走进武汉城区,活起来探寻各区为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武昌走在前列奉献的古城要害作为,出现城市看得见的火起改动,揭秘看不见的活起来进化。

登黄鹤楼远眺,武昌脚下这座1800多年前史的古城武昌古城,正从老九门的火起残存回想中被“唤醒”。

从黄鹤楼到昙华林,活起来从户部巷到斗级营,武昌从红巷到粮道街,古城一众“顶流”文旅IP闪亮上台,全国打卡族流连其间。

黄鹤楼。

东北抵中山路、南接二环线、西临长江,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7.7平方公里的武昌古城,穿行于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前史街区和冷巷,在白墙青瓦间感触古城在武昌经济高质量开展下的“进化”痕迹。

夏天黄昏,坐落蛇山北麓与汉阳门正街之间的斗级营特征街区,游人如织。

特地前来的长沙女孩张慧佳举起手机,镜头穿过一条弯曲的石板路,直抵黄鹤楼。画面中,飞檐斗拱与清澈蓝天相接,似乎定格了千年前的“白云千载空悠悠”。

置身这条500米长的街巷,昂首即可望见挺拔耸立的黄鹤楼。

在斗级营从各种视点都可以看到黄鹤楼。记者何晓刚 摄。

上一年9月,历经两年多维护性补葺,斗级营一期正式开街。这儿曾是清末武昌府署办理赋税的兵营驻地,因以“斗”为计量为战士发放物资而得名。

“总修建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斗级营街区,近半是保存并补葺的前史修建。”武昌古城文旅集团建设项目负责人程浩说,改造进程中,他们拆除了多座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多层修建,最大极限维护了武昌古城内的“黄鹤楼视野”。

穿越千年韶光,站在武昌古城举目四望,古城的前史概括越发明晰,天际线更显明亮洁净。

“维护为主、修旧如旧”的准则,贯穿武昌古城更新改造的全进程。黄鹤楼景区、首义文明旅行区、红巷—都府堤片、昙华林前史文明街区,有着83处文物修建的武昌古城,不断焕新却仍然保存原有的底色。

2008年,武昌古城维护与复兴作业正式发动,被誉为“活的近代史书”的昙华林发动改造。

昙华林里我国风、西洋味、烟火气融合共存。

随花园山、螃蟹岬并行,整个昙华林前史文明街区,东西向延展1200米,27处文物修建铺陈,中西文明调和共生。

程浩说,为老修建拭去年月蒙尘,难度不小。武汉市现在仅存的最大北欧风格修建群落——瑞典教区原址,改造前曾居住着72户居民,“建立严峻,房屋结构改动较大”。

程浩回想,因为原始图纸缺失,设计院团队远赴瑞典皇家图书馆,造访国内高校图书馆查阅文献和老相片,原有空间格式得以一点点复原,再运用数字补葺、三维激光扫描及3D打印技能再现修建,“整个进程就像‘考古’”。

2024年春,昙华林三期敞开,仁济医院等52处百年前史修建悉数完结晋级。

“维护与使用,是为了让修建以‘街头博物馆’方式出现,前史故事能被轻松叙说,被人们看到。”程浩说,等待每个人走进武昌古城都能解读出归于自己的文明暗码,让古城在传承维护中立异开展。

“未来武昌古城将逐渐构建‘一纵三横’的空间格式。”武昌区武昌古城维护开展中心副主任蒋俊介绍,“一纵”即以取胜桥千年老街、黄鹤楼、首义文明区为纵轴的古城面貌展示中心轴线,会集展示武昌古城千年前史文明和传统空间格式;“三横”是以东西城壕、蛇山、张之洞路为横轴,展示武昌古城现代休闲生机与山江际会的古城生态格式。

身着汉服在武昌古城“穿越”古今。

7月5日,青瓦红墙的斜顶连廊下,梳着妥当发髻的上海姑娘黄婷,在斗级营“唐书汉旗”旗袍店,换上一件素色盘扣旗袍。她为镜中的自己惊奇:“穿戴它与黄鹤楼合影,必定很出片。”。

“唐书汉旗”开在斗级营特征街区武汉市文物维护单位徐荣廷第宅内。这是一栋有着99年前史的西式二层砖混结构修建,曾是民国“纺织大王”徐荣廷的私宅。

“咱们与徐荣廷老先生是穿越百年的同行。在这儿作业的,似乎在和‘纺织大王’前史对话。”“唐书汉旗”主办人廖经院说。

“徐荣廷第宅补葺后,咱们酌量了好久,究竟要引进什么工业?” 武昌区文物和非物质文明遗产维护中心主任王峰回想,近十家企业向这座老房子抛来橄榄枝,“咱们终究选定了‘唐书汉旗’,引进了立中堂印象博物馆。把这座修建‘活化’成能展示其前史文明底蕴的场所,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维护+文明+商业’的形式,让老房子‘活出’了新调性。”斗级营项目负责人夏旗介绍,在斗级营一期敞开的门店中,非标准化商业到达60%。爆火网络的“小宋唱片”、漫咖啡首家“花园主题餐厅”、能远眺黄鹤楼的“小恶魔美式餐酒吧”、武汉首家花园洋房糕点“汉酥房”、全国首家诗词主题书店“华拾书店”……。

斗级营一期。

将于本年9月敞开的斗级营二期,还将引进星巴克非遗文创主题店,建立可包容450人的剧场,“使用科技光影,展示荆楚文明”。

“‘活化使用’是最好的维护。”武昌古城文旅集团董事长全超说,前史修建焕新让千年文脉有了传承的空间,老修建里的新业态让传统与现代、文艺与商业融汇立异,赋予老街老巷更多幻想空间。

这样的“活化”也相同存在于昙华林。

“昙华林的文明基因存在百年,20世纪传教士在此兴修教堂、校园,中西文明剧烈磕碰。十几年前,湖北美术学院的学生在此创造、开店,形成了闻名的文艺一条街。现在的昙华林文艺小镇,60%的品牌为文明业态。”武汉武昌古城文旅运营办理有限公司副经理饶天越说。

“山顶和山脚都是极佳的取景视角,拍完相片还可到山顶酒吧听音乐、吃烧烤、看夜景。昙华林是个我国风、西洋味、烟火气融合共存的当地。”武汉拍摄博主“泡芙鸭”说。

从早到晚,从地铁5号线司门口黄鹤楼站C口乘手扶梯出来、举着手机拍黄鹤楼的游客川流不息。

距地铁站50米开外,是黄鹤楼脚下的一条背街冷巷——青龙巷,“正宗热干面”“武汉特征文创”的吆喝声招引一众打卡的游客闻声而往。

开了27年的“张记热干面”,张宏胜一边捞面,一边笑着告知记者:“曾经做的是邻居生意,过了正午就收摊;现在招待的是打卡游客,晚上还要招待我们消夜。”。

“因为冷巷衔接司门口地铁口、户部巷及周边景区,冷巷人流剧增,业态产生改动。”中华路大街楚材社区党委副书记王珺介绍,短短1年里,300米长的冷巷就聚集了170多家武汉美食、特征文创等小店,每天来打卡摄影、享用美食的游客川流不息。

在这儿开店的,不仅是张宏胜这样的老邻居,一张张年青新面孔正在为古城注入新业态,为古城带来重生机。

昙华林。

昙华林56号,白色的店面上悬一块手写的木质店招“洪流的店”,是昙华林游客打卡清单上的必选地。

早在2010年,还在武汉读大学的张洪流跑遍武汉的大街冷巷,想找一个适宜的当地开一家咖啡店。遇到昙华林时,他不再犹疑。

由此,一群“爱折腾”的年青人在昙华林开出武汉第一批原创网红小店。

火爆东湖磨山的“苕了又苕冰烤红薯”店,老板于保罡被昙华林文艺小镇的浪漫文艺气招引,在昙华林山坡上开了“苕了又苕”分店后,又在山顶开了家“山顶烧烤”,随后还开了“陶罐酒馆”“一间野火锅”等店。

“尽管城市在不断更新,但居民能安居其间,我觉得这正是古城的魅力。”28岁的张晓峰是个重生派画家,结业后把家安在粮道街的巷子里。没有创意的时分,他喜爱拿着相机走街串巷。

他的镜头里,有在昙华林爬满爬山虎的老房子外晒衣服的阿姨,有在粮道街冷巷的青石板上拄着拐杖走路的大爷,有清晨拿着油饼裹紧校服奔驰的学生,有在取胜桥拍与黄鹤楼同框美照的女孩……。

在张晓峰看来,这儿的邻居们习惯了游客的来往如梭,习惯了给一边摄影一边骑行的“小黄车”“小蓝车”让路,习惯了让排着长队等美食的游客们先买,习惯了叽叽喳喳评论“哪个视点和黄鹤楼同框更棒”的声响;邻居们也会自动敞开自家老房子的顶楼渠道,让黄鹤楼在游客们的手机里、眼睛里更美一点。

黄鹤楼。

黄鹤楼与远处的现代楼房同框,这是张晓峰最喜爱的一张相片。他说:“古城里的年月静好,必定离不开古郊外的加快奔驰。”。

2024年,武昌区招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旅行收入打破5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武汉中心城区首位。2023年和2024年,武昌区别离当选我国文明工业竞争力百强区和我国市辖区旅行归纳竞争力百强区。

以武昌古城为起始点,构建“一城三带一谷”文旅开展格式,并布局武汉滨江数创走廊、环沙湖双碳经济带等立异开展空间,武昌区接连五年在我国城区高质量开展百强榜上领跑全省。

千年古城正以文明“流量”为引擎,不断开展培养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向“数”向“绿”转型。

(长江日报记者杨蔚 通讯员况昕昀 王保玲 卢慧 王婕 袁欣怡 参加采写:栾嘉雯 制图:张莉)。

(责任编辑:热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